格林生物IPO:产能利用率倒退5年还要扩产80% 偿债能力连年告急|上市公司研究院 每日消息
(资料图片)
2020年以来,多家内地香料企业纷纷冲击资本市场,其中起家于浙江省的格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林生物”)也曾加入上市大军,但却在首次递交招股书后被抽中监管现场抽查,随后匆匆撤回上市申请,上市进程由此作罢。两年后,随着近日再次递交招股书,格林生物宣告卷土重来。
与首次IPO相比,此番格林生物拟募集金额从3.35亿元升至3.75亿元。募资用途除大部分仍用于扩产能外,还将两年前用于企业研究院项目的资金变更为用于智能工厂建设项目。主承销商则由昔日财通证券换为长江证券。
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梳理招股书发现,格林生物近6年业绩波动时有发生。2020、2021两年公司归母净利连续缩水,其中2020年还曾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局面。同期,格林生物现金流情况也不容乐观,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2017-2022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是连续为负。
不仅如此,公司85%主营业务营收要赖以境外市场,且过去6年来这一严重依赖现象一直难以缓解。与同行相较,格林生物营收外销占比畸高更为明显。此外,在研发投入上,格林生物相较于亚香股份、华业香料等可比公司也存在明显短板。
同时,公司虽计划通过上市募资扩充产能,但2022年格林生物的产能利用率仅有60.79%,相较于2020、2021两年几近饱和的产能利用率出现断崖式下降,这一变化也令此番格林生物的上市目的颇受质疑。
产能利用率倒退5年 还要扩产80%
格林生物本次IPO募集资金3.75亿元,其中2.17亿元用于建设年产6800吨高级香料项目,实施主体为金塘生物,系格林生物全资子公司;5200万用于格林生物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另有超1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与2020年末时公司披露的招股书相比,两年多已过,格林生物的融资目的仍聚焦在扩产能和补充流动性两件事上。
首次招股书中曾显示,格林生物曾计划在产能扩充及改造方面投入2.16亿元,其中包括年产5182吨高级香料改造升级及新增年产3500吨高级香料项目。公司曾称此举“将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梳理发现,2017-2020年上半年,格林生物的产能保持在5182吨/年,同期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0.71%、96.90%、97.03%、96.59%,确实趋于饱和。彼时,公司亦表示“产能已成为制约公司业务增长的瓶颈。”
经过两年时间,格林生物现有香料产品产能提升至8676 吨/年,较之前提升近70%,但产能利用率却出现了明显下滑。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格林生物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4.15%、101.17%、60.79%,2022年水平甚至不及五年前。
这一变化也令格林生物坚持扩充产能的举动颇受质疑。公司解释称,2022 年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以前年度偏低是因为“年产 3500 吨高级香料项目”新增精馏产能于 2022 年 6 月底完成验收,导致2022 年公司产能大幅增加。而产能利用有逐步爬坡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3500吨的产能是公司现有产能的40%,而据招股书,还将新增6800吨的年产能,投产后公司总产能将达到 15476 吨/年。在这3500吨产能还未完全利用的背景下,格林生物却坚持大举扩产,能否“一口吃个胖子”?
难控原材料价格 拖累净利连降两年
资料显示,格林生物主要从事生物源香料和全合成香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具体产品主要包括檀香、甲基柏木酮、突厥酮系列等近40个细分品种,主要作为配制日化香精的原料。客户包括日化巨头宝洁(P&G),国际香料香精公司奇华顿(Givaudan)、芬美意(Firmenich)、国际香精香料(IFF)、德之馨(Symrise)等。
从数据上看,近年来,格林生物的业绩波动时有发生。2020年首次闯关创业板前,格林生物连续三年保持业绩增长,2017-2019年分别录得4.21亿元、5.15亿元、5.67亿元,同期归母净利分别为0.31亿元、0.42亿元、0.72亿元。
但2020年公司遭遇业绩低谷,当年营收及归母净利分别同比2019年下滑4.77%、10.11%。2021年,格林生物营收稍有恢复,但利润情况却进一步走差,当期归母净利第二年出现两位数下滑,同比大降36.77%至0.41亿元,甚至不及2018年水平。
不仅如此,将时间拉长可以看出,格林生物营收增速早已显露疲态,2018至2022年间可以说是一路下滑。
据了解,香料香精行业利润水平主要受下游终端行业需求及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影响,而格林生物生产所需原材料则主要包括蒎烯、杉木烯等生物性原料,以及醋酐、间戊二烯等石油化工下游衍生产品。
上述原材料的价格受宏观经济及供需情况影响而波动,原材料价格的不利波动也在持续压缩着格林生物的盈利空间。
以2017-2020年上半年为例,格林生物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25.06%、23.59%、28.43%和 29.87%。对于毛利率波动较大的原因,公司解释称主要是由于蒎烯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并承认,如后续蒎烯价格进一步上涨,将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对公司盈利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而最新招股书中,格林生物的盈利情况仍受制于上游价格的波动。2020-2022年,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6.60%、20.37%、24.41%。对此,公司解释称,一方面,原材料采购价格受天气、季节及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波动幅度相对较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公司对主要客户销售价格调整通常以周期报价的方式进行,且公司报价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策略、产品市场供需状况等影响,存在原材料价格不利波动无法及时向下游转嫁或转嫁程度有限等情况。
连续多年缺钱 偿债能力告急
业绩不稳的同时,缺钱,也一直是格林生物逃不过的关键词。两份招股书中都曾披露,IPO募资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其中最新招股书显示该部分拟使用募集资金1亿元以上,占总募资金额达28.27%。
事实上,早在2020年谋求上市时,公司就曾暴露出偿债能力较差的风险。彼时,公司曾在招股书中直言,“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一年内到期的借款余额为 22025.04万元,短期偿债压力较大,一旦公司流动资金周转不畅,公司将面临短期偿债风险。”
然而到了2023年,偿债能力不足的短板依然未见缓解。
数据显示,2017-2022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0.98%、57.46%、51.79%、46.61%、54.08%、66.00%,连续六年均明显高于行业均值30%左右的水平。
除资产负债率外,公司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多年来也明显弱于其他可比上市公司,显示出公司偿债能力的不足。
具体来看,2022年,格林生物负债总额同比大增六成。其中,截至去年年末,流动负债达4.05亿元,较上一年年末增长53.99%,主要由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账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及应付票据的骤增导致;非流动负债累计达3.81亿元,较上一年年末增长66.38%,主要系长期借款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金紧张的同时,格林生物2017年至今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连续为负,六年来分别为-0.27亿元、-0.43亿元、-0.22亿元、-0.88亿元、-0.94亿元、-2.62亿元,累计净流出5.36亿元。
营收严重依赖境外 研发投入低于同行
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梳理发现,与同行相较,格林生物营收严重依赖境外地区。2017-2022年,公司境外销售收入金额分别为3.66亿元、4.41亿元、4.84亿元、4.50亿元、4.97亿元及5.3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83%以上,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期行业均值几乎维持在50%-60%水平,且近三年呈逐年降低趋势,分别为54.72%、50.84%、49.53%,而格林生物的境外收入占比走势却与行业相反,近三年分别为83.73%、84.38%、85.95%,不降反升。
与此同时,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0-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1817.47 万元、2043.76 万元和 2200.77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37%、3.44%和 3.49%,尽管占比略有提升,但与同业相比则显不足,且差距不断被拉开。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IPO,公司还将此前计划募资进行的企业研究院项目替换为智能工厂项目,而据此前招股书,该研究院项目正是为了“重点提高公司研发能力,为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而如今却消失在格林生物新的募资计划中。
2020年首次冲击IPO过程中,格林生物曾在被抽中现场检查后匆匆撤回申请,尽管未披露撤回原因,但此举一度被市场诟病。如今,格林生物再次冲击创业板,但从目前来看,公司仍有多项顽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此背景下,格林生物是否又会演绎“撤回”的旧戏?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针对诸多问题尝试联系格林生物,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后续将持续关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