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浅浅的岁月留下深深的烙印 | 杨秀灼散文集《黎阳走笔》序 天天聚看点
每个人都有一种彰显自己的颜色,或古色古香,或姹紫嫣红,或五彩缤纷。 杨秀灼显然属于第一种:古色古香。他的身上透着书香和墨香,同时蕴含着一种浓浓的乡愁味道。
我与杨秀灼有一种不解之缘,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就认识,因志同道合,成了莫逆之交。我们在一起组织成立诗社、创办文学报刊,每一次文化活动,每一次文学聚会,文朋诗友们都心潮澎湃,热情高涨,热血涌流。
【资料图】
杨秀灼的散文集《黎阳走笔》经黎平县文联推荐,列入“黔东南2022年度文艺创作扶持项目”。他要我为之写篇序文,我欣然应诺。《黎阳走笔》是杨秀灼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结晶,正如他在“后记”中说,书籍能够出版,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内心感激不尽。如今,他的书籍出版,我能为他写点东西,抒发点感慨,这也许又是一种提升情缘刻度的收获。在《黎阳走笔》的字里行间行走,一定得脚踏实地,即使走马观花,我想,也会捡拾到几颗互相勉励、互相照耀的星子。
《黎阳走笔》分为“人文随笔”“养心天籁”“乡村写意”“人物传略”门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作者的用心;共35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倾注着作者的用情。全书写的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身边的所见所闻。文品如人品,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饱含作者对黎阳这块厚重土地的拳拳情怀,于浅浅的岁月留下深深的烙印。
从《黎阳走笔》,我读到了一种“真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杨秀灼是一个真实而重情的人,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写的文章也如他的为人一样,不好高骛远,不虚张声势。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杨秀灼的散文恰好做到这一点。他用真情实感去赢得读者的共鸣,他用真情实感去点亮生命之灯。
《黎阳走笔》35篇文章,都是黎阳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人和事,每一篇文章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真心和真情。文章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黎阳走笔》是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涌出来的泉流。
在《黎阳走笔》里,《穿行绿王国》,去《南泉山道听足音》,在《古城墙落照》,《去翘街仰望一盏不灭的灯》,《心旌在歌声中摇曳》;《丢就不见长相思》《在生命门槛上眺望》《铭记爱的收获》,将《寒楼情节》和《埋在心底的神话》留在《玉带河记忆》。这些文章娓娓读来,既亲切,又感人。“那个遥远的下午,我终于拥有一间十年寒窗梦寐以求的属于自己的小屋了”“小屋不足8平方米,头上的瓦片算是天花板,糊了一层又一层的报纸……”“夏天,热气从瓦片上散发下来,屋里如架在灶上的甑子,逼得人直流油;雨季,屋顶上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多少回睡梦中醒来,盖被淋湿一大片,无法安睡……”“那些日子,我却心静如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一如既往地伴着孤灯熬更守夜,想我之所想,写我想写的一切,尽情地挥毫泼墨……”这是《寒楼情结》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一些文字,语言平铺直叙,朴实无华,我被杨秀灼真情实感地流露深深打动。这幢“寒楼”我曾经到过,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在那里畅谈文学的情景历历在目。文章结尾,杨秀灼把自己称之为“寒楼矮侠”,我想,这既是他为人的一种精神,也是他为文的一种境界。当然,这种精神境界的真情流露,在其他文章均一览无余地体现。
从《黎阳走笔》我读到了一种“善良”。善良,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文学就是人学,因此,文学也一样。如果说善良是一棵桂花树,那么它透露出来的清香,一定让人难以忘怀;如果说,善良是一泓清泉,那么它淌出来的泉水一定能净化心灵。《在生命门槛上眺望》写的就是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小时候,由于父母亲身体差,体子弱,挣的工分少,分得的粮食也少,煮饭锅子里总是半边白米饭半边粗粮,父母吃粗粮,我们兄妹吃白米饭……粗粮填不饱肚子,还得早出晚归,春耕夏耘秋收,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山的性格锻造了他们钢的意志,铸就了他们铁的双肩……”“如今,想到白发苍苍的父母在山旮旯里爬坡上坎,辛勤劳作的情景,胸间弥漫起负罪感,……”于是想要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来城里居住,“让他们劳累了一生的身子骨休息一下,颐养天年”“不要等到那一天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忏悔,爹啊,娘啊,对不起你们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善良”的清香,这种善良,既有真挚的孝道,又有深厚的情爱。《铭记爱的收获》写的是一位杭州女大学生只身飞行千里献血的故事,文字的叙述,情节的描写,把一种大爱、一种善良表现得真真切切,使得故事感人至深。
从《黎阳走笔》我读到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正能量,即历史的正面,社会的正面,事物的正面和人的正面,是催人励志奋进的动力。一篇优秀的文章,除了抒写生活,表达情感,还要传递正能量。杨秀灼的文章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好。《去翘街仰望一盏不灭的灯》标题就彰显出阳光般的正能量,再看看文章第一段:“那是一盏用生命和鲜血燃烧信念的明灯,闪烁着思想和灵魂的淬火,四射出智慧的光芒,洞穿峥嵘岁月……映照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把坚韧的奋斗精神传递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他用饱满的热情,宣扬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精神。《仰望白塔》,“我感觉到一种文化从遥远的年代穿越唐宋健步走来,像逶迤的山脉,其文明的内核和智慧给人一种依附和指向。”“鼓楼和白塔这两个耸峙的文化符号,强烈地震撼着我,让我永远以仰望的姿势沐浴塔文化和鼓楼文化交相辉映的光芒。”一种对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尊崇跃然纸上,让历史的回声浩气长存,不可泯灭。“人物传略”写的都是黎平的历史人物,渲染的也是一种正能量,希望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代代相传,代代流光溢彩。
当然,人无完人,写文章也一样,文无完文。杨秀灼的散文如果在语言形式的灵活巧妙、写作手法的创新提升上,再做一些尝试和努力,也许能更好。一篇优秀的散文,一定是一篇内容和形式、表达与艺术相得益彰的美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如今,杨秀灼已年近60岁,希望他宝刀不老,继续耕耘浅浅的岁月,在黎阳这块土地留下文学华章。
文、图/于一元
视觉/实习生 朱家欢
编辑/张云开
二审/舒畅
三审/黄蔚
标签: